德信体育News
300米龙灯传递600年烟火气德信官方网站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昌自古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近年来,更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南昌美食,也征服了前来打卡的各地游客的味蕾。为了让更多游客了解南昌、来到南昌、爱上南昌,《南昌晚报》今起推出“南儿婉儿探南昌”专栏。其中,“探秘”旨在挖掘南昌人文景区、景点、遗址、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探店”主要是探寻南昌街头巷尾的美食店、小吃店;“探班”聚焦技能人才、特种行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和感人故事;“探景”主要报道南昌市及各县区打造的有亮点、有特色的网红街区和景点。
文化是城市之魂,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气质与生命力,塑造着城市的形象与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深厚底蕴,还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加分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曹家自然村的上坂“关公灯”有着近600年历史,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承载了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望。今天,记者就为大家揭秘魅力十足的上坂“关公灯”。
2月12日(元宵节),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曹家自然村内锣鼓喧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听说晚上有“关公灯”巡游活动,远近的村民和游客纷纷来到曹家自然村,打算一睹这盛大的场面,感受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傍晚时分,村民们身着大红外套,扛着“板凳龙”,陆续来到曹氏祠堂,等待巡游活动的开始。祠堂内灯火通明,摆放着各种祭品,一座关公塑像矗立在祠堂正中位置。写有“曹”字的灯箱,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的龙灯头、龙灯尾也已经摆在了祠堂内。
晚上7点,随着锣鼓声响起,“关公灯”巡游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此时祠堂前的空地上已经站满了围观的村民和游客。龙灯头在旗手的开路引领下,从祠堂内慢慢被抬了出来。
十几分钟后,一条长长的“灯龙”在祠堂前的池塘边围了一圈,首尾相接,气势磅礴,让人惊叹不已。在烛光的映照下,可以看到灯罩上贴有“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字样。
“今天看到了这么壮观的舞龙灯,不枉特意从市区开车赶过来。”市民荣先生一边观看,一边用手机拍摄。
“今天的‘关公灯’共有177节,长约300米。”曹家村村民、罗亭中学退休教师曹敦燕介绍说,整个巡游过程大约持续两小时。
随后,“关公灯”开始围着池塘转圈。巨大的龙灯时起时伏,或快或慢,抬灯的村民有时做半蹲状,有时又挺直腰板,配合默契,口里不时喊着号子。看到龙灯翻腾飞舞,观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转了3圈,“关公灯”开始绕村巡游,就像一条“巨龙”在村间小道上游走。现场观看的村民和游客有近万人,大家前呼后拥,欣赏着“巨龙”的各种舞姿。“巨龙”时而在村民家门口驻足,时而又奔腾如飞。绕村之后,“巨龙”向着村旁的小山进发,就像夜空中的璀璨星河。
上坂“关公灯”起源于何时?为何如此命名?据曹敦燕介绍,上坂“关公灯”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为何命名为“关公灯”?曹敦燕表示,具体原因已难以考究,但村里有两个相关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曹家村村民是曹操的后裔,根据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情节,为表示感恩,故此制作“板凳龙”,在每年元宵节夜里开展巡游活动,并命名为“关公灯”。另一种说法是古时村中大旱,村民前往当地关帝庙求雨,许下重愿。求雨成功后,村民扎灯还愿,并取名为“关公灯”。
曹敦燕表示,上坂“关公灯”是曹家自然村每年元宵佳节的固定民俗活动,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是为了庆祝过去一年庄稼丰收,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公灯”的灯头和灯尾由掌握相关技艺的村民制作,费用由村里支付,中间的板凳龙灯由村民自己出资制作。巡游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抬出一节钻有孔洞的板凳,从灯头开始一节一节连接,组成“板凳龙”。当地人称一条板凳为一桥,桥数越多,龙身越长。“开展这样的活动,还可以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增强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
据介绍,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民间艺术种类和民俗活动,2006年湾里成立了“曹氏关公灯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对上坂“关公灯”的制作过程、工艺特点、灯具造型、舞灯技巧进行了记录和拍摄,获得了完整的影像资料。2007年,上坂“关公灯”被列入南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进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坂“关公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曹敦炎表示,“关公灯”的制作工艺纷繁复杂,灯头、灯尾颇为讲究,灯具造型独特,其中涉及选竹子、削竹子、破篾、制作竹制灯笼框架、糊纸、刻字雕花灯等工序,需要多位村民配合完成,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曹敦炎介绍,“关公灯”的灯头由一根大的竹子配合众多小毛竹组成如“丰”字等造型,再糊纸、裱花,挂上多棱角的大灯笼,灯尾的制作与灯头差不多。因喜爱“关公灯”,他小时候就经常跟着巡游队伍走街串巷,从20岁开始参与制作,并多次执掌灯头的制作,对此非常熟悉。
曹敦炎深知,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年轻人进行传承。据介绍,每年正月初七左右,村里就要开始制作“关公灯”,并在正月十二制作完成。因为这个时候出外务工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家里,曹敦炎会和其他的传承人一起,让年轻人跟着学习挑选毛竹,参与制作“关公灯”,并手把手传授灯头、灯尾的相关技艺。他还会和年轻人探讨,如何提高制作技艺,将“关公灯”制作得更加精美。“我们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主要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曹敦炎说,在老一辈的帮扶下,村里不少小伙子都能独自承担制作灯头的任务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瑰宝,上坂“关公灯”曾多次参与迎新大型巡游活动,获得了广泛赞誉,也让“关公灯”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此外,当地还在上坂小学内开设了“关公灯”体验馆。“每年都会有不少学生前往体验馆参观,不少外地游客也会慕名而来。”曹敦炎说道。